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 > >正文

绿“动”烟台·聚焦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低碳生活,秀出时尚范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3-08-28 06:14:14

核心提示

海阳是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2021至2022供暖季,海阳市建成区供暖全部改由商用核能提供,供暖面积45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0万人。

今年,“暖核一号”三期900兆瓦“区域级”商用核能供热工程将投入运营,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台机组抽汽供热工程,可满足100万居民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供暖区域可达烟台、威海等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个供暖季,商用核能供暖将可替代原煤消耗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5万吨,相当于造一座近4500平方公顷的森林。

河海新能源万华工业余热供暖项目一期工程今年年底投入运营,烟台主城区1300万平方米供热将实现工业余热替代。

我市投资50亿元,实施主城区清洁供暖项目,2025年全部投运后,将实现芝罘、莱山、福山、高新、黄渤海新区五个区全域近8000万平方米清洁供热全覆盖。

全市集中供热清洁取暖面积达到1.46亿平方米,2023年全市计划新增城市清洁取暖面积266.5万平方米。

套子湾污水处理厂再生水项目自2019年1月正式供水以来,共供应再生水约1.34亿立方米,超过门楼水库的兴利库容(1.264亿立方米)。再生水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生产的再生水替代自来水年可节约淡水资源7000多万吨,两年就能“省下”一个门楼水库。

全市现已建成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0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实现了100%,实现了生活垃圾“零填埋”。

2022年,全市全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18万吨,全年垃圾焚烧发电量约7.1亿度,相当于节省了23.45万吨标准煤,节省了44万立方米土地空间。

烟台公交集团公交车更新全部电动化,共有新能源公交车2059辆,占比约为72%。

今年莱山区、黄渤海新区、高新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小绿桶”模式,并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域覆盖,实现生活垃圾100%分类处理。

一个人,生活方式因简约而舒适——

早起下楼,将装着厨余垃圾的“小绿桶”放到楼下的置桶架上,散步回来,“小绿桶”已经被清空并消毒;上班路上,电动公交车凉爽舒适,一路驰骋;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出门就餐坚持“光盘”……

一座城,生产方式因绿色而高效——

清洁供暖,让城市同时拥有着温暖和蓝天;废旧沥青再利用,变成防滑透水的人行道的道板砖;污水重复利用,变成再生水,两年便可“省下”一个门楼水库……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实现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烟台正全面推行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从一个人的努力,到一座城的奋进,点滴之间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

清洁供暖

乐享“温暖”和“蓝天”

烟囱不冒烟,家中暖融融。让“雪窝子”烟台,如何同时拥有着温暖和蓝天?我们在一个个清洁供暖的施工现场,找到了答案。

海阳核电“暖核一号”联合泵站建设现场一片忙碌。厂房内三台曲臂车正伸出约二十米的长臂,配合工人进行热网循环水系统管道安装。

2021至2022供暖季,海阳市建成区供暖全部改由商用核能提供,供暖面积45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0万人。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今年的供暖季,“暖核一号”三期900兆瓦“区域级”商用核能供热工程将投入运营,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台机组抽汽供热工程,可满足100万居民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供暖区域可达烟台、威海等地。每个供暖季,“不冒烟”的商用核能供暖将可替代原煤消耗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5万吨,相当于造一座近4500平方公顷的森林。

商用核能供暖一枝独秀,工业余热供暖突飞猛进。

河海新能源万华工业余热供暖项目一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今年年底投入运营,烟台主城区1300万平方米供热将实现工业余热替代。

为实现“废物”的最大化利用,我市投资50亿元,实施主城区清洁供暖项目,分两期建设,2025年全部投运后,将实现芝罘、莱山、福山、高新、黄渤海新区五个区全域近8000万平方米清洁供热全覆盖。

“暖核一号”系统原理模型。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摄

市城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集中供热清洁取暖面积达到1.46亿平方米,2023年全市计划新增城市清洁取暖面积266.5万平方米,让更多居民温暖清洁过冬。

城市无废

容下梦想和智慧

一座城市,承载着无数生活的梦想,也负担着发展产生的废弃物。它们单个渺小,聚集却成围城之势。如何处理废弃物,考验着每座城市的治理智慧。

厨余残渣、生活污水、建筑垃圾……在烟台,这些废弃物都能变成资源。

走在芝罘区二马路,人行道在脚下延展。新材料PC仿石砖美观大方,取代了传统的“面包砖”,透水性、防滑性能更好。其实,这些新砖里,藏着“旧”资源——废旧沥青,原本让人头疼的建筑垃圾重新上岗。

建筑垃圾能重复利用,污水也能变清水。

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供万华工业园再生水项目车间,污水变清流的神奇时刻发生着。经过10多道工序,24小时运转,原本黑臭的污水变成汩汩清流。再生水项目自2019年1月正式供水以来,共供应再生水约1.34亿立方米,超过门楼水库的兴利库容(1.264亿立方米),待再生水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套子湾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设计规模将达到20万吨/日,生产的再生水替代自来水年可节约淡水资源7000多万吨,两年就能“省下”一个门楼水库。

垃圾也能浴火重生,释放绿色电能。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炉膛内火焰燃烧着,产生的余热带动发电机组运转,每小时发出17.15万度电,其中14.58万度电由升压站送至国家电网,变成千家万户的灯火。全市现已建成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0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实现了100%,实现了生活垃圾“零填埋”。2022年,全市全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18万吨,全年垃圾焚烧发电量约7.1亿度,根据生活垃圾的燃烧值换算,相当于节省了23.45万吨标准煤,节省了44万立方米土地空间。

固体废物并非“毫无价值”,而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今年年初,《烟台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到202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实现“零填埋”,农业固体废物收集处理体系基本健全,建筑垃圾利用处置能力缺口基本补齐,海洋垃圾综合治理成效初显。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治理模式基本成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循着这幅蓝图,“无废城市”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照进现实。

向绿而行

生活低碳又舒适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健康文明的绿色低碳消费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烟台,节约低碳之风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

城市街头,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穿梭往来,是人们践行“绿色出行”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烟台公交集团公交车更新全部电动化,共有新能源公交车2059辆,占比约为72%。2023年,根据市政府决策部署,烟台公交计划推广应用5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经测算,纯电动公交车相较传统燃油公交车,平均每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吨,2022年,烟台公交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000吨。

新能源公交车

公交车一路畅行,我市不断完善公交专用道系统,保障公交路权优先,推动公交专用道成环成网,切实保障公交路权优先,完成了迎春大街等39条道路共157公里公交专用道的施划,市区公交专用道达到206公里,较好实现了网络化运营。

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在烟台已经内化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

每天早上8点,莱山区黄海城市花园居民孙慧珍会将装着垃圾的“小绿桶”提到楼下置桶架上,不久之后,保洁员来收走垃圾,然后将擦洗干净且经过消毒的“小绿桶”重新放回置桶架上。“这样的模式,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孙慧珍说。

今年莱山区、黄渤海新区、高新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小绿桶”模式,并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域覆盖,实现生活垃圾100%分类处理。到2025年底,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市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

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简约适度、节俭低碳的生活方式,包括使用和推广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很多人有着相同的感受,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没有降低生活质量,相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获得了更加健康、舒适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比如,绿色出行方式,步行、骑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仅能够减少汽车尾气污染,还能降低生活成本、提升身体素质、减轻交通拥堵。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绿色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中,享受舒适而美好的生活。

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陈睿旷 通讯员 刘伟

责任编辑:伟业

审校:王蕾

上一篇:

报名最后2天!EDA盛会,现场礼品已备齐!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