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 > >正文

第四届“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致敬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3-04-01 10:01:43

3月31日,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联合主办的“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之致敬阿特伍德”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自2016年创立以来,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一年一届致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对文学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倾心关注人类的爱、困境与理想的作家。2022年第四届“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选择致敬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因受疫情影响,本届典礼部分改为线上进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致辞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总编辑袁楠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研究生班的学生代表、青年作家高心同致辞

以非凡的睿智照见人类意识的盲区

阿特伍德1939年出生于渥太华,加拿大女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诗歌重要作品有《圆圈游戏》(1966)、《那个国度里的动物》(1968)、《诗选》(1976)等。1985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表幻想小说《使女的故事》令她一举成名 ,获提名普罗米修斯奖和星云奖,以及英国文坛最高荣誉布克奖,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幻想小说之一。她曾四次提名英国布克奖,2000年终于以小说《盲刺客》摘得这一桂冠。2008年她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17年获得卡夫卡文学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 ,近年来她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2019年以小说《证言》再度获得布克奖。

致敬词称,阿特伍德女士以非凡的睿智照见人类意识的盲区。她的书写集诗性、批判、反思于一身,深刻洞悉人类的历史,预见世界的未来。她的作品不断拓展着写作的边界,丰富着人类对于女性、暴力、文明等议题的认知。她始终关注人类生存的境况,反抗占据支配地位的文化与观念所形成的压迫。她超越性的目光,强有力的声音,精妙的叙事,让那些被障蔽的显形,被埋葬的破土,被遗忘的铭记。

阿特伍德通过视频发表感言

阿特伍德通过视频发表了获奖感言,她首先对获此殊荣表示感谢,“能够与你们在此欢聚一堂,接受由我的作家同行们评选出的这一奖项,我深感荣幸——尽管我们的交流只能通过线上的形式来实现。这是一份尤为特别的殊荣,因为它的终审评委是一群年轻的创意写作系的学生。”

她说:“我们期待这样的未来,人类仍在其中保有一席之地,而这些未来的人们,依然具有阅读的能力。写作如何能够这般跨越时空?唯有通过年轻的后来者——倘若年轻人不再对文学抱有兴趣,作家的作品也将不复存在。但只要我们继续阅读,那些数千年以前的声音就会持续向我们发声,如同他们仍与我们处在同一时空,就像我们的邻人一般。”

她在演讲中重申了写作的意义,“许多可敬之人对我们心存疑虑:对于我们讲述的一切,他们并非总是持欢迎的态度,因为我们的讲述往往与两个主题相关,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行为。而这两个主题之所以让人不安,是因为它们并不总是正向的。于是,身为讲述者的我们,可能引发某些不快。在岁月的长河中,来自不同国度的许多作家都曾为此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当然,并非每个创作者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但为了创作出坚实、有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身为写作者的我们必须接受的可能的选择。”

尽管如此,她强调作家的责任,“尽管如此,身为写作者,我们坚持呼告。我们在这世上巡游。我们倾听,我们体察。我们吟唱诗歌,我们叙说故事。我们是各自时代的见证者。”

从《可以吃的女人》到《盲刺客》,乃至近几年大热的《使女的故事》和续作《证言》,上海译文出版社是国内最早引进阿特伍德的出版社之一。

黄昱宁(右)代阿特伍德领奖

在活动现场,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受阿特伍德委托,代作家领奖。黄昱宁说:“作为二十多年来与阿特伍德合作最多的中国出版社的代表,作为阿特伍德众多中国读者的一员,我一直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我初读阿特伍德小说处女作《可以吃的女人》时的震撼,记得2000年法兰克福书展上见证阿特伍德以《盲刺客》获得布克奖之后会场里的一张张海报,记得十年前策划《阿特伍德文集》时的激情。就我个人而言,与阿特伍德的缘分也贯穿了我自己在出版、翻译和写作上的成长。”

黄昱宁还提到,虽然阿特伍德的很多作品是从女性角色的视角出发,所关注的内容也多半与女性的处境有关,但即便是在《使女的故事》再度引发热议的今天,阿特伍德仍然一遍又一遍地拒绝“女性主义作家”这个标签。“以我个人的见解,阿特伍德否定或拒绝的绝不是女性主义本身,而是被一张标签简化的处境。看过她的作品就知道,她的写作从来不仅仅关乎女性,而是以她一贯犀利、敏锐的笔触,刺破怪诞离奇的表象,直指人性的复杂与荒芜。”

她用未来的故事书写身边的现实

在颁奖仪式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悦然一起,围绕与阿特伍德有关的种种展开对谈。

对谈现场

张莉回忆起2015年她去利勒哈默尔参加挪威文学节时巧遇阿特伍德的故事,因为阿特伍德是当年的主嘉宾,张莉不仅聆听了她的一场非常精彩幽默的演讲,还拿到了作家的亲笔签名。

“我觉得阿特伍德是一个特别愿意跟读者交流的人。而且在我们这个时代,她有一种在场感。有一些经典作家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已经被供上了殿堂,他已经不在我们的现场,没有和我们在一起。但阿特伍德不一样。和她非常短暂的那样一个交流,我就觉得她渴望她的读者,她渴望她的年轻读者,同时她渴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她渴望了解,也渴望去探索。”

对谈现场

谈及阿特伍德作品里女性视角的特别之处,张莉认为,“要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去读阿特伍德,她肯定有非常多女性主义的视角,非常的犀利,这是她作为女性作家的一面。但同时因为她对加拿大人怎么生存、加拿大文学的生存和人类的生存这样的问题感兴趣,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在她写女性处境的时候,她抵达了对人类的处境或者人类的危机的整体观照。”

阿特伍德写于1985年的科幻小说《使女的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前瞻性、预言性的作品。论及阿特伍德的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黄昱宁谈道:“阿特伍德自己也经常说,我写的每个字都是现实,不是未来发生的事情。她认为拨开事物的表面,能看到很多不平等或者说女性的困境是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她是要用这个貌似发生在未来的故事,书写她认为的身边的现实。”

《使女的故事》改编为电视剧搬上荧幕后风靡全球。黄昱宁回忆说,前两年她在美国的时候正好看到艾美奖颁奖。“她光彩照人地在那个台上领奖,因为那个电视剧是她编剧的。当时我看的时候都感到一种冲击力,觉得一瞬间好像有点想哭的感觉。因为大家都在鼓掌,都在起立,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共鸣。其实《使女的故事》从写作上来说,不像《盲刺客》那么成熟,冲击力很大。电视剧也用那种很鲜明的符号去表现,包括我们后来书的封面都是沿袭电视剧符号化的表现,比如衣服是红色的、蓝色的,不是特别复杂的,但冲击力特别强。可能到了现在大家觉得我们需要这种简单的冲击力强的东西来呐喊。”

张莉认为,阿特伍德她特别有本事的地方在于把一个现实包裹成一个未来,进而有了预言性。“事实上,包括《证言》其实都写了一种现实性,只不过她是用那种隐喻的方式去书写一个现实。我觉得这是非常属于她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看她的很多故事,她故事本身没有那么吸引你,但是她的表现手法或者是她讲述的方式,赋予了她新意和震惊感。”

张悦然则谈到,故事没有那么新,正是阿特伍德给所有写作者的一个启示。“其实阿特伍德小的时候是住在森林里面,有一段时间,只有几本读物,看的主要是漫画和童话。有一套叫做《安德鲁·朗格》的童话集,那些故事对她的影响特别大。其实她的故事是一些非常传统的,甚至是有点童话色彩的、传奇色彩的故事。她一直在使用这样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可以放在任何的语境里面,彰显出新的意义。所以为什么她的故事可以有未来性,是因为这些故事本来就是穿越时间的。”

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黄昱宁认为阿特伍德的写作是越来越宽阔的。“她起初的《可以吃的女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很契合当时潮流的女性主义小说。到第三部《神谕女士》,感觉就已经在文本上比较复杂了。到后来我特别喜欢那部《盲刺客》,技术之熟练,绝对是可以向任何男性的读者和写作者推荐的。你一定要读一读她在《盲刺客》里的技术达到多么成熟的地步,那个文本的拼贴和嵌套我觉得是可以让大部分男作家肃然起敬的。”

对谈最后,张悦然又提到阿特伍德为这次活动特意录制的视频。她说:“每次看的时候我都很感动,是因为我很难想象阿特伍德在结尾的时候竟然会哽咽了。”阿特伍德在视频末尾说:“今天在场的青年作家,你们都是写作这条路上的年轻旅人,我向你们致以衷心的祝福。我期待阅读你们尚未写就的小说和诗篇。或许它们也能穿越时空,抵达未来的某时某地,来到我的面前。”

张悦然对在场的青年学生说:“我觉得哽咽是因为她仿佛看到了我们,这是作家想象的能力,就仿佛她那一刻忽然看到了我现在看到的这个场景,所以她才会哽咽。我想你们唯一能做的事情是让你们的作品穿越过去,坐着这个文学的隧道有一天来到阿特伍德和阿特伍德的文学世界里面,和它们相遇。”

据悉,“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之致敬人物”是由五位作家、教授和专家从世界各国的作家和诗人中推选出他们最为喜爱的三位文学大家,之后由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为主的21位青年作家、诗人、大学生们进行讨论和终评并最终确定一位致敬人物。该奖评委由热爱文学的21名青年作家、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组成,评选的标准既考虑到作家终身、整体的文学成就,还包括其作为知识分子对本国读者和国外读者心灵与生活产生的影响。

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自2016年创立以来已经举办过三届,今年是第四届。前三届致敬人物分别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瑞典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和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三位作家都曾亲自来华参与盛典仪式并发表演讲。

南都记者 黄茜

上一篇:

金迪克:3月31日融资买入355.14万元,融资融券余额1.02亿元 天天速看料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精彩推送